top of page

專業文章

以空白搜尋找到 4 個結果

  • 心理諮商如何幫助療癒創傷?五個核心歷程分享

    創傷療癒的過程,就像一條斜坡上的小路, 需要緩緩走、慢慢看:一步步向光走去。 創傷,不只是過去的記憶。 它會悄悄改變我們看世界與愛人的方式。 我們每一個人,或許都曾經背著看不見的傷, 一邊生活,一邊學著修補自己。 在心理諮商裡,我們有機會重建安全感, 找回與自己連結的能力。 這篇文章,想陪你一起慢慢看見: 創傷如何影響我們,也如何在關係中被療癒。 一、創傷影響的是我們的經驗方式 一個人如果在關係中經歷過持續的傷害, 這些創傷經驗會重編我們的大腦與神經系統, 改變我們如何去感知世界、感知自己與他人。 久而久之便發現,我們不是用眼睛在看世界, 而像是戴上一層「濾鏡」在經驗這個世界。 👉 創傷會影響我們如何感知自己與別人。 👉 創傷也會改變我們怎麼活在這個世界上。 二、『關係』是療癒創傷的場域 讓人受傷的,常是關係;然而也是關係,能讓人復原。大多數深層的創傷,尤其是發展性創傷,往往來自:我們曾在關係中無法安全的做自己、表達情感或信任他人。 創傷的療癒,往往需要透過新的、安全的人際關係經驗來重建信任、自我價值與情感連結。 當神經系統慢慢被重塑身與心開始相信:「世界不再只有創傷版本的樣子了」。 👉 療癒,常常從一段「新的關係」開始。 三、療癒創傷不等於『永遠不再痛』 療癒,不是為了擺脫傷,而是為了與傷共處。 療癒創傷的終點,並不是「我不再因為過去的傷而感到痛」;而是——在安全、穩定、有界限、願意接納的關係中,能夠真正感受到:「有人理解我的處境、接住我的感受」。 當在關係裡發展出情緒調節、愛與被愛的能力⋯⋯即使,傷痛無法消失,心,也有了更大的空間來容納它。 👉 發展出情緒調節與愛的能力,傷痛的影響力也將慢慢變小。 四、原來傷痛,是可以有人陪的 當有人願意待在我們的痛裡,那裡就不再是孤單的黑洞。有時候,是因為有人真的願意待在我們痛的地方,不急著把我們拉起來,我們才慢慢學會:「原來,痛,是可以被陪著一起走過的」。 當我們曾經被好好陪伴過,也學會了怎麼陪著自己度過痛苦的感覺,我們也就慢慢成為——能夠陪伴他人、也能接住自己的「負傷療癒者」。 👉 我走過黑暗,但我沒有把心關起來。 👉 當我能夠理解自己的傷,這成為了關係中能夠看見並理解彼此的起點。 五、負傷前行,走在路上你並不孤單 當有意義的關係建立起來——世界不同了,對自我的感受也不同了。成為一個負傷的療癒者,不是結束了創傷的故事,而是開始以更自由、真實的方式,去活出自己、去連結他人。 這種價值感,不是來自外在表現或他人肯定,而是來自自己實際身體力行走過的這段療癒之路。 👉 我們都是負傷,但是「仍然前行」的人。 👉 療癒,不是結束創傷,而是走出一條新的生命路徑。 在創傷療癒的旅途中,我們可能會走得慢、會想停下來,甚至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脆弱了。 但是,有些時候,其實我們只是需要有人陪著,一起慢慢地、穩穩地,走一段。 不知道在看文章的你,也走在這條 療癒創傷 的路上嗎? 但願你知道, 這條路上,你不是孤單一人。 💕 想進一步認識我們的心理師,或開始一段心理諮商歷程,請點擊下方連結⬇ 如果你正走在療癒的路上,也許你不需要獨自承擔。 我們在這裡,等你來談談你的故事。 🔗 延伸閱讀:歡迎點選下方連結,追蹤我們的IG及FB,接收更多即時資訊與最新文章⬇

  • 面對重大意外事故,共感能力高的你,該怎麼辦?

    如果這幾天⋯⋯你在新聞或社群上看到不斷重複播放的事故畫面, 心裡感到沉重、揮之不去,甚至會反覆回想那些瞬間—— 這意味著,你可能正在經歷「替代性創傷」。 替代性創傷 ,是一種因為 高度同理心 而產生的 創傷反應 。 當我們接觸到別人的痛苦、理解並感受那份苦時, 我們的大腦和身心其實也在模擬:「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身上,那會有多難受?」 這種「感同身受」的能力, 能夠在人經歷巨大傷痛時, 帶來溫暖與療癒,因此而能扶持度過一些難以想像有多艱難的時刻。 可是,如果一直處在這樣的創傷反應之中⋯⋯ 身心會開始 過度疲憊 ,反而無法發揮本來能夠有的功能。 當身心似乎都一直處在危機和傷痛之中⋯⋯ 可能會開始覺得「世界是很危險、不安全的」⋯⋯ 也可能會感到「人好脆弱,誰都可能突然遭受意外衝擊」 ⋯⋯ 也可能無法再相信自己是能掌握生活的,身處無力之中⋯⋯ 也可能覺得 「我好脆弱、好渺小,我保護不了任何人」⋯⋯ 然而,替代性創傷的發生正說著:「你其實已經有做些什麼了!」 「 你用自己的心,試著承接別人的痛」——這樣的你,非常珍貴。 而你的確也已經,用你可以的方式,來去回應這些傷痛。 不論是在心中祈求祈禱,或是用任何方式哀悼致意⋯⋯ 這些都非語言的在對受傷、受苦的人說著: 「當傷痛發生,我在這試著理解和靠近你的痛苦,你不孤單」 也在對社會展示著,亦或是從社會中看到:「儘管不可泯滅的傷痛發生了,你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人 都關心著、想要相互扶持,去度過、去陪伴這個艱難的時刻」 ——這是用好多陌生微小善意所交織出的大網,一起修復傷痛。 能夠意識到自己與他人已經正在做的,非常重要。一方面,這樣的善意與行動的確為人帶來寬慰;另一方面,這也安撫著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不安: 「如果有一天,我也經歷了這樣的巨大傷痛,也會有人像現在的我一樣,這樣用心地陪在身邊。」 讓自己「安穩」,是這樣的時刻裡最重要的事。 因為只有當你安穩了、有先照顧自己了, 才有力量繼續與人連結,才有能量可以照顧他人。 如果看到相關的新聞畫面,會讓你感到心慌慌的、感到疲累,或是睡不著覺⋯⋯ 每當意識到自己有感受時,可以試試看這樣做,來安頓自己的身心: 你可以輕輕地把手機放下,讓眼睛暫時遠離那些畫面, 雙手放在胸口,深深地呼吸幾次,慢慢讓心安靜下來。 對自己輕聲說:「我現在是安全的。我正在好好照顧自己。」 這一刻的你,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: 把自己帶回當下,回到安全之中。 練習把自己帶回來當下,就是最珍貴的修復 其實,能夠活在這個 不全然安全的世界 , 但是卻 能夠一次次感受到自己又再度是安全的,便已足矣 。 你非常珍貴。 但也正因為你這麼珍貴,才更需要學會: 在每一次感同身受之後,回來安頓自己。 撰文:劉欣宜諮商心理師 2025/05/22

  • 「玩」· 聽孩子在說話

    說到遊戲,你會想到什麼呢? 可能突然一驚「啊?這是什麼玩意?」 可能會說「嗯、這是小孩子的事」 也可能會浮現小時候某些遊玩的片段。 但會不會也有人想著,遊戲好玩耶,我也好想大玩特玩一場呢!? 不知,您是否聽過小孩到學校最喜歡的一門課,就是「下課」! 下課多有趣啊,可以在操場自由奔跑;也可以三二人在樹下乘涼聊天; 也可以成群的嘻鬧、玩耍;也可以是一人獨自發呆。 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受拘束的時間,是一個身心解放的時刻。 仔細聽聽 孩子的遊戲在說話喔! 兒童心理學家 Ginott (1 961)說 「玩具就像是孩子的詞彙、遊戲是他們的語言」。 這在說著孩子的遊戲其實是有意義的,他們在自由的環境表達與探索自己的感受、想法、內在經驗。就像看到鞦韆,孩子(成人可能也會喔)想要坐上鞦韆來回擺盪幾下,甚至心裡生起一股想讓鞦韆越擺越高的欲望與衝動,這對孩子的心裡可是有大大的滿足、愉悅與控制感,似乎在說著「我可以、我做的到」。 您猜想左圖中孩子玩著機器人,可能說些什麼呢? 我在想,對於6歲的冬冬他正在探索機器人的結構與熟練如何變化它的造型,幫助自己認識與感受這玩具的變化;然在10歲的強強身上,他要說的卻是我要有強大的力量,就像變型金鋼般的剛強與力量、展現出心裡的能量,幫助自己面對一直處於變動中所帶的不安感覺。 您可能會說冬冬與強強他們年齡的差異,玩玩具的能力或想說的話本來就不同啦!年紀的差距的確可能為其中之一的因素,但更多對孩子遊戲行為的解讀,會隨著孩子感受到的環境、接觸到的人、聽聞到的話語、接收到的氛圍,而在他們的心裡有著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心情。     正因孩子的字彙有限,不像成人可以用語言說出內在的想法,而是藉由遊戲傳遞他們的內在世界,他們藉著假扮或想像的遊戲,滿足心理與身體上的刺激與需求、表達他的情緒、想法與經驗,也就是孩子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在遊戲中展現出來。因此,我們可以這麼說,遊戲是兒童最自然的語言。然而,孩子在遊戲裡的內在世界,很需要一個能幫孩子說出來心裡話的大人,在這過程孩子能認識自己的感覺與想法,也能適時舒緩他的心裡焦慮、不安,或是生活帶來的各種感受,讓孩子更明白自己的怎麼了,這不僅是孩子對自己的認識,也是他跟外界溝通的方式。孩子透過遊戲在說話,而我們也正聆聽孩子心裡的話。

  • 玩出愛與被愛-----四類型療癒性親子遊戲

    為了更能幫助在幼兒園情緒常失控的小萍,我特別安排小萍與媽媽在遊戲室中玩不同的遊戲,下面是她們遊戲過程的場景之一。 媽媽:美雪老師說這個遊戲是我們一起玩積木,但由我先排,你再跟著我排一樣的圖形。 小萍:(自顧自開始排積木) 我不要,我要自己排。 媽媽:(語氣微弱)可是老師說…不然你先自己排,等一下我們再一起… 小萍:(堅定命令的語氣)你先跟著我排就是了。 看到這樣的場景,我似乎理解小萍在學校容易情緒失控的『表面』原因之一,就在於無法像在家般能主控別人。但為什麼她會成為如此『小霸王』? 這就很多可能的原因,包括她成長中的不安與焦慮經驗都可能有關係。我當然可以透過遊戲治療陪伴小萍走一段療癒路,但我同時感受到已經漸走出婚變創傷的小萍媽媽,開始有能量也努力想滋養小萍了,我相信她可以在我的協助下進行親子遊戲成為小萍的療癒者,且平衡的母女關係更能持續陪伴小萍未來的成長路。 親子要怎樣玩才有療癒力?雖然國內外研究都證明親子遊戲的高療癒力,但怎樣玩各有不同的理論與策略,在此,我以治療性遊戲 (Theraplay) 為依據,說明可以幫助親子共同成長的四種遊戲類型,遊戲目的不僅在促進關係更有助於教養策略的調整。此四種遊戲類型可以是分開也可以是融合在同一個遊戲中,但四種遊戲類型都是重要的向度: 一、一起遊戲 最基本的就是親子可以一起玩遊戲,不是各自滑或看電視手機喔!且沒有說理也沒有討好,就是單純的享受一起玩,不需任務目標所以也沒有指責與獎勵,即使只是一起玩5分鐘都是很療癒的。如一起唱歌、拼圖、烹飪、玩水、枕頭仗…等。在這樣的遊戲過程,最能滋養親子關係,即使平日親子會因為作業、吃飯、睡覺等有衝突,但如仍能持續保有這樣的短暫遊戲時光,就是親子關係的最佳潤滑劑。 二、規則性遊戲 親子一起玩有規則性的遊戲,這規則是彼此先討論清楚與同意的,即使要改變也是雙方同意下執行,親子能遵守約定的規則且享受遊戲過程。這類遊戲非常多,如桌遊、玩球、撲克牌、下棋、疊疊樂…等。但要配合孩子的興趣與能力挑選遊戲,有時甚至要簡化遊戲規則,避免讓孩子因困難而有挫折,但提醒父母要尊重但不要討好,可不要為了讓孩子有成就感,而『讓步』得太明顯,那可就太討好了!因為藉由親子一起玩規則性遊戲,很重要在培養孩子可以學習等待、尊重、守紀律,這可是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社交技巧的重要一環! 三、挑戰性遊戲 這類型的遊戲對父母是很重要卻是較有難度喔!父母要能依照孩子的能力,出有點挑戰性的趣味遊戲考驗孩子。記得我家孩子就讀小學時,坐車時總是很喜歡要我出謎題給他猜,規則是他可以詢問任何有關謎題線索,如「可以吃嗎?」,但我只會回答是或不是,最後他自己猜出謎題時相當有成就感,就這樣樂此不疲反覆玩耍。當然挑戰性遊戲不局限於認知,可以是很多元,如計時賽跑、投籃、接唱歌曲、我畫你猜…等。在此挑戰性遊戲中,父母應該會有較多掌控權,可不要把全部主控權交給孩子考父母,所以父母更需留意孩子的反應,敏察到孩子有挫折時能給予適時的鼓勵甚至是引導,最重要是讓孩子能享受有付出努力後的成就感。如此最能培養孩子的專注與抗壓性,對其學習適應或情緒管控都會有極大助益。 四、親密性遊戲 這應該是親子最能一起享受的遊戲,彼此在身體、行為或語言上有相當親密的互動遊戲,平日許多父母可能就會為孩子做親密的照顧行為,但在這裡我們強調是相互喔!如互相按摩、互相擦乳液、互相餵餅乾、互相畫圖送給對方等。此親密性遊戲不只是為了滋養親子關係,也讓孩子學習照顧與回饋。所以在遊戲過程你須適時引導孩子要如何照顧你,如哪個部位更需要按摩,同時也能適當鼓勵回饋孩子,幫助孩子在親子遊戲中學會愛與被愛的人生重要功課。 看了上面四類型遊戲,你覺得自己最能自在跟孩子玩的是哪類型?可能較有困難一起玩的是哪類型?每對親子的遊戲都會因為平常的互動習慣而有不同,但最理想的是您跟孩子都可以自在玩這四類型遊戲。 如我曾看過因為媽媽自己成長經驗有肢體親密的困難,所以其實很難自在得跟孩子玩簡單的按摩遊戲。因此有困難的遊戲或許就是你最需要跟孩子練習的遊戲喔!如前面提到的小萍親子顯然有玩規則性遊戲的困難,但卻也是最需要透過此類型遊戲來幫助小萍,在遊戲中學習等待與尊重,方能幫助她提昇在學校的情緒控制,因為跟孩子講再多的道理,都不如讓孩子好好玩療癒性遊戲! 橋心理諮商所 何美雪 諮商心理師

Bridge Counseling Center

bottom of page